老的惰

没啥可说的

一个民族,有地域上的荒蛮和文化上的宗教加持,就会散发出诡异的魅力。
藏族,即如此。
起先是文青和伪文青,后来是中产和伪中产,为这魅力蛊惑,去朝圣,去洗涤心灵,去把真假仁波切引入中原腹地赚他个盆满钵盈。
说到这儿,身为朝鲜族人,要吐一下槽:我们不落后,我们不崇尚繁衍,我们不拿宗教当必需品,其结果是被人记住的只有冷面、拌饭、打糕和泡菜,遇上诸如“萨德”事件时,还得假装自己不存在,免受池鱼之殃,尽管根本不在那个池里。
总之,在许多人眼中,西藏是壮阔的美丽的神秘的,藏民是纯朴的粗犷的虔诚的。
关于西藏和藏民的文艺作品,也在一遍遍地强化上述几个基本点,至多引向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融合。
阿来的小说是这样,万玛才旦的小说是这样,扎西达娃的小说还是这样——纵使力求平实,仍难抹掉魔幻色彩。
如同《百年孤独》是马尔克斯的现实,《西藏,隐秘岁月》想必也是扎西达娃的现实——民族文化基因无意识地潜伏与传承,个体心灵不得不地随波逐流。但后者与前者的差距,首先且最重要的,是故事本身比较单薄。
在这种情形下,魔幻为表,只能是一时的口感上的新鲜。
所以,作者的代表作,依旧是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《西藏,系在皮绳扣上的魂》。
所以,关于西藏与藏民的文学性书写,我最喜欢马建(汉族)的《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》和扬卡洛夫(青海藏人)的网文。前者疑似刻意误读西藏文化,能满足阴暗如我的“脑补症”和“偷窥癖”;后者则以低些再低些的姿态,锤炼作者和阅读者的双向平常心。
嗯,看起来我是分裂又变态吖。
前段时间,张扬的伪纪录片《冈仁波奇》,满足了信仰派。
过些日子,跟《冈仁波奇》一起拍摄的改编自扎西达娃小说《西藏,系在皮绳扣上的魂》(本书有收录)和《去拉萨的路上》(本书未收录)的电影《皮绳上的魂》将上映,又会满足哪些人呢?
其中会有我么?
拭目以待。
P.S.
眼前这本书,收录了扎西达娃的七部中短篇小说。《西藏,系在皮绳扣上的魂》和《世纪之邀》都用了时间倒流的梗,我喜欢。《泛音》,让我想起曾经大爱的刘索拉《你别无选择》。另外,有几篇似乎言未尽意,显得遮遮掩掩。

评论

热度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