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的惰

没啥可说的

如今,愿以文载道的作家不多了。
张承志,既不在阎连科归类并“轻视”的苦咖啡文学者之列,又被阎连科置身其内的中国当代文学版图排斥,但,他以文载道的写作,从未止息。
少民身份、知青生活、学者背景、海外(日本、西班牙、中东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)求学经历以及出众的多语交流能力,让他的目光总是投向相对于主流的别处,使他的作品总是国内罕有地揉杂着文学、历史、宗教。
所以,他主动同时被动地走出“文坛”,成为“独行客”。
且行且读且看且思且写,有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量随笔杂文,包括这本《敬重与惜别》。
在中日关系走向恶化的时候,著书讨论日本并反思历史,挺值得钦佩。
在他眼里,中国与中国人,易妄自尊大,心存侥幸;日本与日本人,易野心膨胀,出手狠毒。
他相信,从1886年“长崎清国水兵事件”到今天,中国一直是日本的假想敌,针对中国的忧患教育在日本永远都不会停止。
他还相信,日本从“强国梦”至“二战”失败的教训——除了自尊与敬人,别无前途——适合他们,也适合我们。
这些,我都比较认同。
不过,读到一半,就想:张承志的矛盾大概很难解。
既希望世界和平认为原子弹Z长崎是核犯罪,又怀揣报复心觉得为支持巴勒斯坦去Z以色列里达机场的日本青年可歌可泣,很难说服读者他是客观的,也很难阻止读者撂下一句“如果他爱的国与他守的教有冲突,咋选”。
想必,他知道自身的矛盾,才会在“编后跋语”中说——“我边写边思索,判断自己的形式,也审度自己的处境。”
只是,一如既往,感性,不由自主便要“杀伐”理性。
在微博上,我关注了一位年轻“社会学纪行”写作者,他的新疆随笔集只能在香港出版,他对刘亮程和李娟等新疆“自然文学大师”不以为然。
虽说我喜欢李娟,却也喜欢他并理解他的观点。
某种程度上,张承志的部分文字与立场站在他的部分文字与立场对面,他们却都不太见容于倡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时空。
不知他是否读过《敬重与惜别》,读后有何感想。

P.S.
1.料到张承志不会喜欢张爱玲式作家,没料到他对“夏志清那种‘教授’”也颇有微词。嗯,我乐了。
2.如有心,读完《敬重与惜别》,可以给自己列份书单甚至影单了。

P.S.
书摘似乎敏感,那就这样吧。

评论(3)

热度(9)